近日,南方電網廣西百色田東供電局營配指揮中心通過無人機“哨兵模式”開展智能巡檢,在對10千伏那桃線線路巡檢中,僅用1小時48分鐘便完成線路全覆蓋巡視,成果數據精確至螺絲螺帽、扎線綁扎等細節(jié),全程無需人工巡檢。
一鍵啟動,無人機自動駕駛“精準出擊” 據了解,田東供電局將10千伏那桃線架空線路用12個巡視半徑為2公里的網格點覆蓋,營配指揮中心派3名“司機”駕駛搭載移動機巢的電力工程車,每人負責4個網格點的無人機架設工作。3名司機到達對應起降點(網格點)后,營配指揮中心后端操控人員同時起飛三臺無人機,三架搭載可見光和紅外光鏡頭的無人機便自動升空,飛向配電線路走廊,營配指揮中心后端操控人員通過4G專網實時接收三臺無人機回傳的線路的高清視頻影像,初步判斷外破、樹障隱患并監(jiān)控無人機安全飛行。
“過去這片山區(qū)需要6名巡檢員開車5小時才能完成,如今創(chuàng)新利用無人機司機模式,僅耗時1小時48分鐘就能覆蓋全線,就好像很多個哨兵,在指定位置一有情況就能立即反饋。”林逢供電所配電線路維護一班李國紹說道。
雙光圖片+AI,毫米級精度鎖定“隱形殺手” 在田東供電局“哨兵模式”的智能巡檢體系中,巡視結果中的雙光譜圖像與AI深度識別解決了巡視數據人工復核量大、效率低的問題,通過多維度數據采集與智能分析加上人工復核多重保障,實現(xiàn)了缺陷、隱患識別的“顯微級”精度。
圖:“司機”在1號網格點架設移動機巢
據悉,智能分析是基于公司通過建立缺陷樣本聯(lián)邦學習機制,13個地市局的巡檢數據在脫敏后匯入共享知識庫,使AI模型的識別種類每季度更新15%以上。目前系統(tǒng)已能自主判別7大類89小類缺陷,對樹障生長的預測準確率提升至92%,較傳統(tǒng)模式提升37個百分點。田東供電局深入利用好此項功能,做好數據復核工作。
“哨兵模式”啟動,多元化智能巡檢“提質增效” “這套系統(tǒng)就像給線路裝上了‘電子顯微鏡’+‘熱感應觸手’。”營配指揮中心智能作業(yè)班班員覃振興演示了最新案例:在4月15日的巡檢中,AI僅用43秒就從三臺無人機拍攝的1864張圖片中,鎖定10千伏那桃線27號桿B相絕緣子存在3.2℃的局部過熱,同時識別出10千伏那桃線15號塔橫擔處扎線松脫2圈半的機械缺陷。經現(xiàn)場復核,這兩處隱患的識別準確率達到99.7%。
自“哨兵模式”開展以來,該局配電線路故障平均定位時間從4.2小時縮短至29分鐘,缺陷主動發(fā)現(xiàn)率從68%躍升至98%。隨著5G切片技術的深化應用,田東供電局計劃增加“哨兵”數量,未來計劃實現(xiàn)每個“哨兵”一個架次完成一條線路的全覆蓋精細化巡檢,讓數字哨兵真正構筑起電網安全的智能防線。(南方電網廣西百色田東供電局 黃爍、柏興興)
評論